记者 付瑞勇 通讯员 谭健魁
蔬菜园“五线谱”
蔬菜园“五线谱”
一望无际的浅滩上,一条条白色薄膜纵横排布,三五农民点缀,宛如错列的琴键和音符,一串五线谱奏响了田野劳作之歌。
摘顶芽、去枯叶、扶苗……4月19日,巴东县溪丘湾乡平阳坝村河坝上,在绿色暗动、长势喜人的辣椒园里,谭志江在一垄垄行间来回穿行,他正忙着给辣椒苗“修身”。“苗子打理好了,辣椒挂得才多,也才会自然低垂下来。”谈及辣椒种植经,他可称得上一个“土专家”。
在25亩菜园里,一株株辣椒、茄子、黄瓜、四季豆、菜瓜等时令蔬菜泛出点点绿意,谭志江把这里比作“蔬菜小王国”。就在一个月前,这里还是枯黄颓废的野草,一番“荒草萋萋、沃土留白”的撂荒景象。
平阳坝,字面意思就是一块平坦的河坝。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山间小盆地的自然禀赋和独特气候,成就了平阳坝“小天府”气质。可在打工潮的冲击下,大片耕地闲置,盛极一时的农业“金字招牌”日渐失色。
2002年,17岁的谭志江刚好初中毕业,没如愿考上高中,便一脚踏上了打工生涯,在福建磨具行业一干就是五年。打工挣的是点血汗钱,年轻的谭志江一直心存不甘,就在2008年,他收拾好行囊,辞工回到了老家。
“土地就好比一个银行,不周转、不耕种,就是一潭死水了,何不租来搞规模种植,做好这一块蛋糕呢。”眼前成片成片撂荒土地,谭志江似乎从中看到了“生机”,他决定小试一把。
扛一把锄头下地,从早到晚的“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生活,一向靠技术吃饭的谭志江皱起了眉。搞点小本经营买卖,谭志江开始从长计议,琢磨了一段时间,他发现邻居们买点错季蔬菜,都要坐车半个小时到集镇上买,花一笔车费不说,还耽误了农时。
于是,谭志江灵机一动,想了个妙招:买辆三轮车,搞个“移动菜摊”,沿乡村公路叫卖。心动不如行动,谭志江立马购买三轮车、批发蔬菜,生意竟然如愿火爆,服务范围也从本村辐射到了周边村落乃至沿渡河堆子场村、神农架下谷坪,日均稳赚上百元。
移动菜摊卖出了小事业,就在这年,谭志江的爱情也收获了小甜蜜,和年轻姑娘廖春花相恋结婚。生意大了,货源也日渐出现“青黄不接”现象,原因就在于蔬菜上市时,村民争着给他供货;秋冬下架时,很难收购到足量的新鲜蔬菜。
若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永远走不出小圈圈,谭志江在心里盘算着出路。2012年,谭志江开始探索转行路径:从卖蔬菜到种蔬菜。租了四亩地,他用点播的“老把式”种上辣椒,起初辣椒苗黝黑茁壮,可出其不意的惨淡一幕,却把他浇了个透心凉。
一场暴雨过后,相当一部分辣椒根部腐烂倒伏。有了充沛雨水,辣椒苗应是窜窜长高呀,谭志江百思不得其解。一位种田的资深老农路过时,告诉他这是发了“烂根头”,他才恍然明白,原来辣椒地中积水成涝,根部长期浸泡才导致腐烂的。
“在辣椒两边起垄垒行,辣椒根部的土壤高出地面了,水自然就渗下去了。”老农现场给谭志江拿出了一个权宜之策。耗时一个星期,他为病辣椒施加了这个“亡羊补牢法”,果真凑了效。
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谭志江的创业羽翼也渐渐丰腴。从4亩到20亩,菜园规模翻了5倍,每日还吸纳了四五个留守妇女做工。“一天干八小时活,包两顿饭,还可以拿到60元的工资,这待遇很不错了。”贫困户贾继敏在这里快有了两年“工龄”,每天走二十分钟小路到蔬菜园上班,供了两个学生读书。
农忙时节,不愁蔬菜园“劳力荒”,留守妇女还能在家门口拿到一份工资,谭志江称这是一种“双赢效益”。仅去年一年,谭志江支付工资共计5万余元。“这个小伙子给我们找了好门路,挣了点轻松钱。”村子里说起谭志江,都伸出了大拇指。
站在田埂上,一方方呈几何图形的蔬菜板块镶嵌在河坝田园间,和远山、高速公路、民居相映相称。“再过十几天,线椒就要挂果了,亩产可达5000斤,刚上市一斤可卖四、五元。”谭志江憧憬着好“钱”景,笑容挤满了晒得黝黑的脸颊。
小盆地孕育了湿热小气候,也催生了200亩蔬菜产业园,“绿色经济”已成了平阳坝产业的一个缩影。和“蔬菜王子”谭志江一样,越来越多的村民正追赶“蔬菜热”,巧念蔬菜致富经。
管护蔬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