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记忆——记抗美援朝巴东籍英雄龙茂毫

2019-07-18 16:03   长江巴东网

云上巴东报道(融媒体记者 焦国斌 通讯员 李心茹) 1932年2月,龙茂毫出生于巴东县一个小山村。从小,他就有着成为一名解放军的梦。

1951年3月,19岁的龙茂毫,如愿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场上,他忍受饥饿,即使受了重伤也没有撤下火线;他始终牢记上级领导“不记功、不骄傲”的教育;他坚守初心,用行动践行军人的本色。

同年,龙茂毫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从鸭绿江到朝鲜战场,龙茂毫和战友们足足走了一个月零三天。到达目的地稍作调整后,便开始了他抗美援朝的第一场战役——“横梁山伏击战”。

龙茂毫所在的部队因为骁勇善战,俗称“小老虎”,在攻打横梁山伏击敌人时,龙茂毫体验到了战争的辛酸,渴了摸起冰块就嚼,饿了就吃几口炒面,从战役开始以后,穿上的毛皮鞋就从来没有脱掉过。“因为鞋子没脱过,被跳蚤咬的都麻木了。”龙茂毫说,战场上的苦与累,只有参与了的人才知道。

龙茂毫回忆峥嵘岁月

“军营里,练好本领是必须的,不然上了战场就是炮灰。”龙茂毫时刻谨记,当兵就必须练就一身好本领。

也正是这样,在一次千人打靶比赛中,龙茂毫脱颖而出,连续三把都取得了十环的好成绩,并获得了一支钢笔、一本日记本、一套衣服的奖励。后因在部队服役期间表现出色、积极训练、热心助人,他被评为“一等模范”。

渐渐地,龙茂毫被人熟知。一次,龙茂毫在食堂吃饭,不小心撒了一粒米在地上,龙茂毫想都没想就捡起来喂到了嘴里,而这一幕被一名连级干部看到,第二天,龙茂毫便被调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零三师六零九团,任部队报话员。

1952年,在抗美援朝的朝鲜“572.4”高地,飞机狂轰滥炸,子弹在战场上飞舞。战场上,龙茂毫时刻待命,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指示炮火给予前线火力支援,向指挥部上报前线情况。

下午五点十分,天空乌云密布,龙茂毫敏锐地察觉到前线已有15分钟未报回战况,出现异常后,龙茂毫迅速上前察看,发现机枪手与其他作战队友已全部阵亡。

面对眼前的敌人,龙茂毫推开已经阵亡的机枪手,拿起机枪朝着敌人扫射,但是机枪弹夹子弹已经不多,没一会儿,敌人就攻了上来。此时,敌人与龙茂毫的距离只有四五米远,敌人在下面,龙茂毫在上面。

敌人已临近高地,危机时刻,龙茂毫立即发出信号弹请求指挥所火力支援,打掉敌人多个火力点。与此同时,敌人的手榴弹如雨点般扑来,年轻的他身手敏捷,迅速将手榴弹一一扔回,但不幸被最后一颗手榴弹炸伤左下鄂,导致左下颚骨裂、喉管破裂、三颗牙齿脱落。

负伤的龙茂毫瞬间晕了过去,几分钟后,龙茂毫苏醒,迷迷糊糊中,龙茂毫跑回指挥所汇报战场的具体情况,并再次昏倒。舍身忘我、不计得失的龙茂毫为部队指明了方向,挽回了损失,当即被口头授予“二等功”。

龙茂毫夫妇

第一次参加战斗,龙茂毫不慎被子弹击中左肩,但他不怕疼不怕苦,仅在前线休息了一个半月,身体稍有恢复就又投身到激烈的战场中。之后,他又参加了“572.4”高地的战斗,因第二次负重伤,被送回国内。

1953年11月,龙茂毫正式复员,并回乡务农,虽然不再服役,但龙茂毫时常把“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喊叫”这句话挂在嘴边,而对于龙茂毫来说,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作为一位革命军人,回乡后的他,并不以此为骄傲,也没有对任何人提过他在抗美援朝期间的辛酸史,他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用自己的朴实无华和淡泊名利书写精彩人生。

现在,已经87岁高龄的龙茂毫和妻子居住在巴东县信陵镇神农小区北京园,儿女都已成家立业,自己和妻子也正享受着晚年时光。

“我现在能过上好日子,是战友们用生命换来的,我们能活着看世界,都是他们的功劳,我们没有理由要求什么,我们只希望现在的人都能懂得感恩,珍惜现在的和平,努力工作和学习,为祖国的宏伟事业共同努力奋斗。”龙茂毫感叹道。


(责任编辑:廖薇子)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