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柑橘园一角
云上巴东报道(融媒体记者 向园梦 实习记者 谭学男)巴东县官渡口镇东坡社区地处长江巫峡口处,距县城仅3公里,发展柑橘历史悠久,上世纪90年代的“五月红”、“峡江红桔”一度成为知名品牌,是当时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后来,因品种单一、三峡工程蓄水、移民等诸多原因,东坡柑橘一时走入低谷。
“让山坡上种满柑橘,让东坡柑橘重焕生机,是社区‘两委’的目标。”东坡社区党支部书记向擎峰说道。
2005年以来,东坡杜区把柑橘产业重振作为助农增收脱贫的重要支撑。由于社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之优良的政策辅助,柑橘迎来重生机遇。
但“红桔的没落”和“以粮为纲”等传统思想,使当地农民一直在种粮食与栽柑橘之间徘徊。
2017年,官渡口镇紧紧围绕“一带两叶五园一模式一队伍”的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坚持精准原则,因村制宜、因户择业、因人施策,大力发展柑橘等特色农业产业,引导、帮助百姓依托产业发展脱贫致富。
借着这股东风,东坡社区柑橘产业迎来了新的曙光。
分任务、党员带头种、群众积极种……东坡社区党支部遵循“一业兴、百业旺”的发展理念,组织社区党员学技术,安排他们作为村组柑橘产业发展联络员,深入合作社、田间,就柑橘管护进行指导;并扶持组建了13家柑橘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橘农”的稳步发展模式。
李海昌正在为柑橘树疏枝
李海昌的农家乐坐落在长江畔的小山坡上,是一座2层的小院,楼顶有凉亭,供游客休憩。
“原本也没有柑桔种植技术,除了种田,还在工地上做工,偶尔的一次机会,社区的党支部找上我,建议我种几亩柑橘,发展个农家乐,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李海昌积极响应党支部的号召,开始发展柑橘产业。
在社区党支部的扶持下,李海昌改装了家里的小楼房,在顶楼搭建凉亭,挂吊床,摆桌椅;房前屋后种上本地蔬菜,修整荒山荒田,并栽上柑橘树。
“柑橘树主干上的小树枝要疏理,它会影响树形的,田里可以留一些适当的草,有利于保持水土……社区经常组织培训,有时候还到田里来教,我也学了点皮毛。”在柑橘地里,李海昌一边熟练疏枝一边说着自己的种植心得。
在积极引导党员发展产业的同时,东坡社区党总支积极抢抓三峡库区移民和退耕还林、农业产业化等机遇,争取国家相关政策,对具备一定技术、有管理能力的贫困户提供小额贷款,由农业服务中心提供技术服务,帮助其改造果园,加大果园管护投入;对技术提高较慢、管理能力差的贫困户,鼓励种植大户接管其柑橘园,除了支付土地租金外,返聘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园内务工;另一方面,贫困户在柑橘园内套种其他矮杆适宜经济作物,由专业合作社提供种苗、技术服务及销售渠道,农户自主种植,收益后实行五五分成。
如今,这个地处巫峡口的小山村,柑橘总面积达2200亩,漫山遍野几乎都是柑橘林,拥有黔阳椪柑、脐橙等优良品种,挂果面积达400亩,年产量达到300吨,产值600万元,带动贫困户76户241人,深受消费者青睐。
橘林掩映中的官渡老街(付瑞勇 摄)
指着岸边一望无际的柑橘林,向擎峰介绍,如今巴东柑橘的名号打响了,栽种柑橘收益好,大家栽种柑橘的积极性很高。
今年初,社区党总支还积极争取北京对口支援三峡库区产业建设资金500万元,改善果园基础设施,科学规划农田引水、机耕路、游步道及配套设施,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
下一步,东坡社区将围绕‘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现代化’目标,以柑橘产业和官渡老街为依托,加大党建促产业发展的力度,为脱贫致富、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对党员干部思想教育,注重党员发展和后备干部的培养,发挥党员先进模范作用,带头发展产业,为打造东坡精品柑橘产业园而努力,做大基地、做优品质、做响品牌、做强产业,让柑橘成为东坡社区响亮的新名片,共建美丽乡村。
(责任编辑:张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