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巴东报道( 通讯员 谭杰) 下城,沿海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区;巴东,武陵山区的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两地相聚1200公里,因为脱贫攻坚而结缘。
长期以来,巴东因信息闭塞、思想落后等因素制约脱贫工作成效。如何帮助巴东走出困境,实现如期脱贫?杭州市下城区“把脉”巴东扶贫工作“痛点”,发挥帮扶单位优势,精准施策,从“智力”上帮助巴东“医治”脱贫病因。
2019年5月,初夏时节。巴东选派奋战在全县脱贫攻坚一线的扶贫干部120余人,赴浙江大学集中“充电”,通过强化扶贫干部“含金量”领跑脱贫攻坚“加速度”。
“借助浙大智库,尽下城所能,完成巴东所需,学员们不仅要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做好扶贫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还要端正学习态度,学懂弄通做实学习内容,提高扶贫政策理论水平和执行力,确保培训取得实效。”5月6日,在第一期巴东县扶贫干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县委常委、副县长韦锋寄语全体学员。
扶贫干部是奋战在巴东脱贫攻坚第一线的“领路人”,如何帮助他们全面更新“技能包”,破除脱贫攻坚路上的“拦路虎”?培训班结合扶贫干部的工作特点,坚持因需施教,将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村集体经济和农产品电商发展、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工作方法等作为理论教学内容,同时将参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开展红色革命教育等作为现场教学内容,分层次、有侧重地设置培训课程和教学模式,通过亲耳听、亲眼看、亲身悟,让培训更直观、更贴合实际。
“说实在话,我参加过很多次培训,但这次组织精细、授课精准、服务精心,学到了实实在在东西。”5月18日,在参加完第二期扶贫干部培训班学习后,驻金果坪乡五龙溪村第一书记陈长兵感叹道。
走进安吉余村,巍巍青山四周环绕,翠竹绵延碧浪滚滚,犹如置身山水画卷。5月15日,第二期扶贫干部学员来到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探寻“两山”理论发源地,感受余村的生态魅力。
2005年,余村痛下决心关停全部矿山和水泥厂,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300万元下跌至20万元。14年来,余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村集体经济从复苏到腾飞,年收入远远超过300万元。
“余村百姓牢记习总书记教导,从‘石头经济’向‘生态旅游经济’转型发展,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实写照。”扶贫干部们纷纷感慨绿色发展才是真正可持续发展。
白牛村,一个距离浙江省临安县昌化镇大约3公里路程的小山村,却有着一个个与新兴产业关联的闪亮标签。“互联网+山核桃”,让它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淘宝村”之一。
山核桃、竹笋等农产品都卖出了高价钱,搭载着互联网“专列”,白牛村成了农村电商的“弄潮儿”。在享有“中国淘宝第一村”的临安县白牛村,巴东扶贫干部们亲眼看着村里的农产品一件件打包后发往全国各地。
“互联网让村民们打开了眼界,也为农产品走出去创造了更多可能性,通过整合资源、讲好故事,把更多利润留在了本地。”实地参观了白牛村发展电商的做法,再与本村扶贫工作进行对比,扶贫干部们纷纷认为,只有打开思维方式、想好点子,才能让巴东茶叶、土豆、柑橘等农产品价值最大化。
从“千万工程”的打造到“三片叶子、一把椅子”的实践,从精准扶贫下的村集体经济到新时代下的乡村振兴战略,一个个生动案例,一场场经验教学,学以致用才是硬道理,在巴东脱贫摘帽的关键时期,扶贫干部们正以全新的面貌投入到“六大攻坚战”和“五个巴东”建设中去。
(责任编辑 廖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