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焦国斌
郑建友(左二)田间地头指导茶叶种植
“郑书记确实干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好事、实事,帮我们贫困户帮到了心坎里,苦口婆心地帮我们调解矛盾纠纷,走村入户的发展神农单枞茶,真是为老百姓掏心窝子的人……”12月13日,记者前往巴东县溪丘湾乡小龙村采访驻村“第一书记”郑建友时,大家都这么评价这位巴东县政协委员。
今年3月,巴东县政协党组选派48岁的郑建友担任小龙村“第一书记”。尽管郑建友上有80多岁的老母亲要照顾,下有读高三的儿子待陪伴,但他二话没说,把老老小小托付给妻子,立刻赶往脱贫攻坚一线。
小龙村地处溪丘湾乡的北面,山高路远,地势险峻,交通极为不便,最低海拔400米,最高海拔2400米。为掌握村民基本情况和需求,郑建友不畏严寒酷暑,不畏山高路远进村入户走访,了解村民所需、所想、所盼,以化解矛盾为突破口,用“真心”感动百姓,用“公心”取信百姓,成了村里掏心窝的“暖男”书记。
用“真心”感动百姓
“老张,你的身体好些了没有,轮椅已经到我们村委会了,我们这几天比较忙,过两天我就专门给你送到家里去。”12月13日,在小龙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郑建友给帮扶对象张周彪拨去了一个暖心的电话。
今年60岁的张周彪是郑建友对口帮扶贫困户,郑建友待张周彪,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张周彪一有事,郑建友必定随叫随到。2018年11月5日,因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加重,女儿将父亲张周彪从巴东县溪丘湾乡中心卫生院转往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可是去的匆忙,没有办理转诊手续,从宜昌到溪丘湾一个来回得折腾五六个小时,车费也得花费不少,情急之下,张周彪的女儿想到求助郑建友。
“当时,我就想请郑书记帮忙。”简单干脆的一句话,字里行间满是对郑建友这个“亲戚”的信任。“我来给你想办法,把这个转院手续办好,免得你们多跑路。”郑建友毫不犹豫的承诺。为了饱受病痛折磨的张周彪能尽快入院接受治疗,郑建友放下电话就往溪丘湾乡卫生院赶。
9点10分出发,10点左右到达,12点左右办理好网上转诊手续,郑建友马不停蹄忙完,就立刻打电话安慰焦急等待的张周彪。
“转院手续已经办理成功,你可以安心在下面治疗。”“当时我心里就想,有这么个‘亲戚’真好。”每每提及此事,张周彪一家满是感激。
帮人帮到底,张周彪出院后,郑建友帮助张周彪办理大病医保报销手续,报销4000多元块钱。郑建友见张周彪类风湿不能下地行走,又帮助他弄来一张轮椅。
郑建友正在和张周彪唠家常
“感谢郑书记,他真是好好人。”今年80多岁的吴家税住在小龙村二组,谈及郑建友,她直竖大拇指。今年5月份,吴家税和姑娘女婿因为家庭琐事闹矛盾,整个村里人都议论纷纷。郑建友得知情况后,便马不停蹄前往吴家税的家里,给吴家税和姑娘女婿做思想工作。
“我当时去了,就先给吴家税的姑娘做思想工作,让她不和老人一般计较,然后又给老人做工作,长辈就要有长辈的样子,不要让旁人看笑话。”郑建友不厌其烦的做思想工作,逐渐化解了母亲和儿女之间的矛盾。又考虑到老人年纪大了,郑建友又联系村里给老人解决了临时救助,真正让吴家税实现了老有所依。
郑建友不仅及人之老,更是及人之幼。今年春季,在落实教育助学时,小龙村有12名对象居住边远,父母远在外务工,“尖刀班”成员主动帮他们跑部门办手续,使这些对象没有因出行不便问题使各项惠民政策落空。
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矛盾终结者郑建友。西沟片部分村民因一块公山分配方案利益不均,一直闹事上访。郑建友在了解情况后,组织召开群众会到凌晨1点多,经分头做工作形成了分利不分山的初步方案,20余年的纠纷终于平息。
“我有责任和义务化解这些家庭矛盾纠纷,家和万事兴,家庭一旦不团结,对整个乡风民风就有很大影响。所以,调解老百姓的纠纷至关重要。”郑建友如是说。仅今年,郑建友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0余起,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的“调解员”。
用“公心”取信百姓
根据走访了解的情况,路凹凸不平,饮水困难,产业发展不充分,电力设施陈旧是小龙面临的最大困难。郑建友积极建言献策,通过与村支“两委”及“尖刀班”商量,决定把基础设施改造和产业发展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使每一个贫困户都有一个稳定的增收产业。
沿渡溪至西沟,短短13公里的公路硬化,做起来却困难重重。公路沿线是自然保护区,不能开山炸石,石料从何而来?郑建友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争取相关部门支持,从80公里外的溪丘湾乡后坪村运来石料。石料问题解决了,施工中用地矛盾、资金筹问题、工程进度问题,一个个困难接踵而至,为了逐一化解这些难题,确保工程快速推进,郑建友10余次现场办公,终于硬化了这条“民生路”。
“现在政策真好,用电真的有了保障。”谈起农网改造带来的变化,小龙村六组村民廖正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今年7月,小龙村又启动了农网改造项目,总投资800余万元,增设了6个变压器台区。
宽敞的公路
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大改善,郑建友又把重心放在了产业发展上面来。12月13日,天气晴好,巴东县神农单枞茶专业合作社聘请的村民邹云梅正在种植神农单枞茶树,虽然是一个女同志,但是邹云梅做起事来,一点儿也不含糊,而在这之前,邹云梅并不同意发展茶叶产业这件事儿。
“刚开始我们肯定不同意搞,因为我们不放心,农民一直都是种田养猪,现在发展茶树,不晓得能不能真的带着我们挣到钱。”陌生企业的入驻,邹云梅和其他百姓都抱着观望态度。
小龙村地处溪丘湾乡的偏远乡村,企业引进来了,如何发展基地才是关键。为打消老百姓的顾虑,加快基地建设,郑建友当起了合作社的宣传员。“我给你们说,咱们的企业到我们村里来发展这个茶叶,目的是带领大家一起发家致富,大家一定要鼎力支持才行。”郑建友一边组织召开屋场院子会,一边协助成立巴东县神农单枞茶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租地合同,抢抓季节种植发展单枞茶叶。
“现在我们在基地务工,每天至少可以挣150元,按照这个算,平时给基地搞管护,每年都挣个一万多块钱。”邹云梅笑着给我们算了一笔收入账。
如今,合作社计划发展茶叶5000亩,目前已经扭转土地4000亩,已栽植单枞茶1700亩。已有268户贫困户受益,专业合作社累计支付土地流转资金和劳务工资54万元。
在帮扶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小龙村还发展了木瓜1600亩、草本药材2300亩,累计发放种养殖直补资金46万元,发展规模生猪、石蛙等各类养殖大户50余家,建成年发电量10万度光伏发电站一座,有效填补集体经济空白。通过产业发展,广泛调动和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贫困户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能力显著增强。
“作为小龙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我将认认真真、扎扎实实把小龙村的精准脱贫工作做好,让这里的山更美,人更漂亮,让老百姓的腰包也鼓得起来。”对于脱贫攻坚工作,郑建友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