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付瑞勇 谭伟林 通讯员李才文
张厚祥扛上锄头走向茶园
“快点收拾家什,到茶园里把杂草锄哈,苗子正长架子呢!”9月18日一大早,家住巴东县沿渡河镇红砂村的张厚祥和老伴吴克菊匆匆给三头生猪喂完食,扛上锄头冒着丝丝秋雨走向茶园,开始一天的茶园生活。
一场秋雨一场寒。海拔近千米的红砂村,凉意阵阵,刚锄完两行茶苗间的杂草,张厚祥夫妻俩的额头上已爬满了颗颗汗珠。虽近70岁的年纪,老两口干活丝毫不逊于青壮年,一身的热乎劲儿。
70岁年龄,栽种15亩茶叶, 一片茶叶子堪比一片金叶子,张厚祥甘做茶山刨金的绿色“不倒翁”。红砂村,顾名思义红砂遍布的村子,红砂呈酸性、透水性极好,这意味着红砂村就是适宜茶树生长的天然温床。
饲养生猪
天时地利,却没有引爆茶业的绿色能量,红砂村茶业陷入了畸形发育:分散栽种、规模小,自给自足难成大气候,因此戴上了“空心村”的帽子。
茶叶村实至名归的转机,来自一次偶然的机会。2016年6月,红砂村在外党员回乡参加“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党员们均发出一种声音:红砂村海拔垂直差异大、土壤酸性、坡地多,可因地制宜发展茶业,引进黄金茶等优质茶种。
早在2004年,红砂村曾在柑橘产业上试过水,但200亩的柑橘都是分散建园,产、供、销一盘散沙,最终在粗放经营模式上吃了闷亏。“盯住主打产业,抱团取暖才能搞出产业的热度。”2015年,在精准扶贫政策引领下,该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精准把脉,制定了茶业“三步走”战略:2016年、2017年种植茶叶810亩,2018年新增1500亩。
人工锄草
穷了大半辈子的张厚祥,一直在寻找脱贫“救命稻草”,种的十几亩苞谷、洋芋饲养生猪,生猪卖了钱周转开支,购买肥料、种子、饲料,每年10头生猪出栏,看似2万钞票进了腰包,张厚祥的一本明白账算寒了心:三分之一收入种进了地里,三分之一收入生猪吃掉了,落下的三分之一收入算作劳务工资。一本亏账让张厚祥铁下了一颗心:紧跟脱贫步伐种茶叶,走出贫困恶性循环的圈子。
2016年10月,第一轮种茶热在红砂村引燃,贫困户“抢茶苗”现象十分普遍。张厚祥早早腾出了自家口粮田,挖好了树坑,起好了垄,因居住偏远在抢苗大战中扑了空。等到了2017年,张厚祥申报了5亩茶叶种植指标,乡亲邻居们纷纷泼来冷水劝阻,一意孤行的张厚祥一口气运来了可栽15亩地的茶苗,孝心的儿子张泽海、儿媳李连敏也赶回家打下手,一个星期时间,茶叶成了15亩良田的新主角。
“扶贫政策好,自己也要使力搞;扶贫干部把我拉,自己也要往前爬。”老实巴交的张厚祥虽穷怕了,却不怕穷,一门心思用在了小茶苗上。剪枝、施肥、打顶、秸秆覆盖……一样一样地尝试和摸索,张厚祥成了一个十足的“茶痴”,15亩茶苗在他的精心呵护下如婴儿般茁壮成长。
打顶抹芽
15亩茶园喷洒除草剂,药物除草一天时间可轻松搞定,张厚祥却固执于传统的土办法,用一把锄头耗时一个月锄草。在他堂屋的角落里,放着一箱落满灰尘的除草剂,没有一点开箱取药的痕迹。“我差点犯了大错,要是这药水喷洒到了茶园,我的茶叶就一文不值了。”在张厚祥心里,一直感谢那场挽救他犯错的培训会。
2018年3月,一场由县农业局举办的茶叶栽培技术培训课在红砂村开讲,讲师口中的“拒绝农残,生产绿色、有机茶”高频词汇,在张厚祥这位“老学生”心目中印象深刻。“经得起仪器检验的茶叶,才会经得起市场检验。”一堂茶叶启蒙课,张厚祥受益匪浅。
活到老,学到老。2018年5月,驻村“尖刀班”组织全村茶叶种植大户前往宣恩伍家台茶园学习取经,年老的张厚祥抛开了长途颠簸的思想顾忌和心理畏惧,毅然加入了考察团,眼前的伍家台茶园竟与自己的想象不谋而合,人工锄草、机械化采摘、景点式茶园,深深映入他的脑海。
村支书吴长寿现场指导
“今年,我想把余下的三亩地全部种上茶叶,让原生态茶叶真正变成黄金叶,帮我早日走上小康路子。”张厚祥说,茶叶是晚年生活最好的伴侣,将和老伴一起去兑现藏在心中的脱贫梦。
从茶叶到茶业的蝶变,和张厚祥一样的茶叶种植户,正导演着红砂村这场“脱贫大戏”。据村支书记吴长寿介绍,目前,该村已申请专项资金100万,计划修建6口储水200立方的蓄水池,铺设喷水管道覆盖各家各户茶园,切实为茶农解决缺水浇灌的难题。
“再过三年,我一亩茶园卖鲜叶就可收入3000元左后,这些钱比种田喂猪挣的血汗钱划算多了。”一个茶园就是一座“绿色银行”,张厚祥将每一棵茶树比作不久将来的一张存折。
如今,在红砂村脱贫产业版图上,茶叶成了绿色主打色调,昔日空心村变身茶叶专业村,绿色引擎正释放强大的脱贫内动力。“今年秋冬季农业开发时,全村将新增1500亩茶叶面积,我们琢磨着引进市场主体经营管理,租赁村民土地,实行统一种植、管护的模式,把茶业作为村集体经济来培育和打造,彻底打破‘空心村’旧格局。”驻村“尖刀班”班长田从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