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张应喜 张安地
黄连坪农业循环经济综合体基地外景
山坡上20栋6000㎡的生猪养殖基地居高临下,山腰间1200m³的沼气池横贯其中,山下的小盆地500多个蔬菜种植标准大棚一字排开。大棚内种植的优质蕃茄,像一个个小小的红灯笼……这片丰收的景象,源自一位80后多年的辛勤打拼,他就是野三关镇竹园淌村四组村民朱旭。
今年30岁的朱旭,原在重庆一家煤矿打工,聪明好学实干的他深得老板赏识,不仅从一个普通打工仔做到煤矿管理层,还能拿到60万的年薪。后因煤炭市场疲软,朱旭开始谋划转型创业。
2017年1月,他携资返乡,注册成立了“巴东县黄连坪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野三关镇万事顺种植专业合作社”。
思路决定出路。朱旭紧抓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机遇,将公司和合作社的运行进行精准定位,立足“猪-沼-菜”生态循环农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集高山反季节蔬菜种植、收购、销售,以及生猪规模养殖于一体,引导贫困户增收致富,助推整村脱贫摘帽。
布局决定结局。在贫困山村创业,朱旭最先想到的是人力,他召集原在煤矿工作的6名同事,精选村里的4名敢闯能干的能人,“抱团”组成强大的公司管理班底。同时,组建公司管理微信群,自己担当“群主”,让技术组、生产组、采摘组、后勤组等,在群内实时发布各个时段的工作动态、生产动态,通过资源信息共享,各组按照不同分工及时跟进相应工作,只要打开手机,就能随时关注群内动态,公司运行的各个环节尽在“掌握”之中。有了先进的管理手段,即使在农忙季节,整个基地多达100余人同时工作时,仍然忙而不乱。
今年初,公司累计投资750余万元,在竹园淌村3组、4组和5组租赁农户土地,建设蔬菜种植标准大棚548个,种植优质蕃茄350亩、优质辣椒150亩,长年吸纳65名贫困村民在公司基地务工,带动竹园淌村60户贫困户种植番茄、辣椒480亩。
分红现场
“向金成入股分红现金4000元,向方德入股分红现金4000元、田秀汉入股分红4000元......”去年9月,巴东县黄连坪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野三关镇黄连坪村,举行了产业扶贫贷款受益分红发放仪式,贫困户们就像过年一样高兴,第一次领到了入股“大红包”。至目前,已累计为入社社员发放务工收入、贫困户扶贫贷款入股分红87万多元,让贫困户充分享受到入社分红的甜头。
朱旭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大户,当地政府经多次考察研究,决定充分利用农业、畜牧、交通等部门的涉农优惠政策,整合项目资源,将朱旭建设的蔬菜种植基地作为农业循环经济和乡村旅游示范点来打造,让他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同时,按程序和要求,为公司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200万元。
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竹园淌村黄连坪农业循环经济和乡村旅游示范点总体规划》初步制定。规划总用地面积424.98公顷,将建设主干道路、产业区间道、河堤、温室大棚蔬菜、养殖场区、沼气池、游客接待中心、村民文化娱乐活动广场、天然休闲游乐草坪、民居改造设计和其他公共设施等。
目前,已建成的大型养殖场,仅母猪存栏就达160头。养猪场内的粪便经沼气池发酵后,沼液通过管道可直达温室大棚。548个蔬菜种植标准大棚的沼液施肥、人工灌溉已全部实现“管道直达”。合作社提供优质蔬菜种子、技术指导,包产品销售,引导竹园埫村及周边村农户种植蕃茄、辣椒1500亩,黄连坪农业循环经济综合体的骨架拉伸效应日渐凸显。
“我想趁年轻多为村民做些脱贫致富的实事。自己富裕的同时,也能带领贫困乡亲奔小康。”展望未来,朱旭的话语间,舒展出一幅撸起袖子加油干、青春创业正当时的壮美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