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付瑞勇
覆盖园艺地布
单身父亲名叫张瑞先,来自巴东县信陵镇土店子村四组的一个贫寒家庭,早年妻子病逝,一人把独子拉扯成人。因穷得叮当响,张瑞先没有再娶,儿子到了三十岁的年纪,至今也没有成亲。
穷,是张瑞先翻不过去的坎,也是土店子村数十年根治不好的“病”。平均海拔1100米、无霜期210天、年平均气温20.5度……在一连串利好数据辉映下,“物产丰茂”这个名词依旧和土店子村无缘,“十年九旱、年年风灾”的自然条件把土店子村深深陷进了“穷”循环怪圈。
“穷不可怕,怕的是丢掉了改变穷的志气和勇气。”土店子村共325户1138人,贫困户171户540人,单靠种上几亩玉米、油菜,只能勉强糊饱肚子,但村民们和决胜贫困的拉锯战从未停歇。
在土店子村民心目中,创业老板谭显猛是一位响当当的致富领军人物,他创办的将军山农牧开发有限公司成了村民务工挣钱的“工厂”,相当一部分村民沾了光。今年2月,谭显猛在一次村民代表会上,抛出了带领大家把土地入股种梨的致富点子,瞬间台下如蚂蚁炸开了锅。
“别提种梨这事儿,现在心里还憋着气呢!”“都是骗人的,怎么搞得起来。”“栽了跟头,还会上二次当吗?”……原来,村里曾经有人带领村民种过梨树,开始赚了一笔,但这位合伙人出其不意撒腿走人了,“靠山”倒了,由于管护不到位酿成了“树大果小”的惨象,一段砍树还田的伤心“梨事”让村民刻骨铭心。
让村民吃上定心丸,是治疗旧伤的最好方法。要种活、种好梨树,土店子气候、土壤、地形是否适宜?3月6日,谭显猛从省农科院果茶研究所请来了刘政博士,经过一天时间的踏勘、取样化验和分析研究,一份科学的“诊断报告”出炉了,结论是“适宜”。
为梨树生存条件把好了脉,谭显猛心里也有了谱。3月12日,谭显猛带上村委班子、扶贫工作队共8名成员,到省农科院果茶研究所登门拜师学艺,并与农科院签订了梨树种植技术合作协议,议定农科院专家团队为梨树种植提供现场指导和咨询服务,当好产业顾问。
傍上了技术大亨,土店子攀上了实力“远亲”。紧接着,谭显猛带领考察成员来到仙桃市国家现代梨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上百亩梨树嫩果压枝头,煞是养眼。基地负责人的一番开场白更是耳目一新:每到梨园果子成熟时,都会别出心裁策划组织开园节、采摘游等活动,梨子根本不用自己采摘,还卖出了好价钱,考察团刹那间被观光旅游于一体的梨园新模式震撼和触动。
带回一纸合作协议,捎上采购的2.5万棵梨树苗,谭显猛把这次考察之行比喻成“一箭双雕”。当一辆满载苗木的卡车驶进村子时,村民们都惊呆了:原来谭总真不是闹着玩的。
腾出自家土地入股栽梨树,自己可以在梨园做工挣钱,不投一分钱,收益还可拿三成,谭显猛向村民们伸出了橄榄枝,可部分村民仍不“领情”,坚信这还是一个“骗局”。
屋场会、院子会、村民代表大会从东家开到西家,一笔笔脱贫账渐渐算出了村民的放心和安心。县妇幼卫计中心驻村第一书记李君为贫困户张法先算了这样一笔账:种梨投资、技术上不用管,前三年享受退耕还林补助1200元,做工一天100元,第四年有收益后可分30%收入。“好,我的四亩地都栽上梨树,没想到这真是一桩大好事呀。”思路算清晰了,张法先心窝子的热乎劲直往上飙升。
栽植、浇水、覆盖园艺地布、摘芽、施肥……“每天都有近40名村民做工,只要有一定劳动能力,无论是贫困户,还是留守妇女、老人,我们都来者不拒。”据领班谭瑞丰介绍,工人每天早上七点上工,下午做活到五点,中间休息两小时,和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一样。
“如今土地入了股栽梨,不投一分钱,不用操心,在梨园有了一份工作,还轻松当上‘小老板’分红,真好呀!”和张法先一样,有150余户农户用土地入了股。
2个月时间,一个500亩“双臂式棚架”精品梨园,由脑中想法到鲜活现实华丽转身。
土店子村邻近209国道,距离巴东县城28公里,车程不到30分钟,村支书记张永堂为梨园描绘了一张蓝图:立足“一村一品”思路,将基地建设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实”的城郊后花园,打造成集采摘、休闲、观光、娱乐于一体的景点梨园。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梨产业的引擎和源动力就在技术,谭显猛心知肚明。在村易迁集中安置点,谭显猛计划建设一个由省农科院挂牌的富硒梨园产学研培训基地,聘请专家开设田间课堂讲授农业新技术,打造全县现代农业产业孵化基地和“双创”人才成长摇篮。目前,已完成征地1500平米,预计10月建成使用。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这日子有奔头了,但愿改变从儿子这辈开始。”今年,张瑞先将从老屋搬到安置点新房,有了新家,有了好门路,这对单身父子即将迎来一场人生蜕变。
田间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