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九佬十八匠——篾匠

©原创   2016-11-26 15:36   巴东电视台

 

巴东网络电视消息(一周播报):篾匠是一门很古老也很吃香的职业,在农村,篾制品是家家必备的生活工具。而现在随着塑料制品等加工工艺品的出现,篾制品面临被淘汰的现状。在巴东县举办的第二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上,篾匠师傅们就将这一传统工艺展现在了大家面前。

眼前这位正在织篾的老人名叫郑玉庭,今年66岁了。老人从14岁起就开始织篾,今年已有52个年头。在他身旁这位正在劈篾的中年男子是老人的徒弟,两人都是金果坪乡人。他们告诉我们,一件好的篾制品首先是选材上的讲究,选择织篾的竹子必须是没有破损、没有斑点,而且要是老竹子,当年生长的竹子就不适合拿来做篾制品。再就是工序也十分复杂。

篾匠 陈祥庞 :一根竹子把它做成篾,就要接近10道工序,再就是整成篾,还要八、九道工序,再就是整个的做成成品,必须要28道工序才能完成一件作品。

陈祥庞口中所说的10道工序,包括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这也是最基本的功底。而其中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劈篾,又叫剖篾。

篾匠 陈祥庞:将篾划成四层,首先一分为二,再每次都一分为二。

竹的青篾丝柔韧且富有弹性,可以剖成比头发还细的青篾丝,青篾最适合编织细密精致的篾器,加工成各类极具美感的篾制工艺品。黄篾柔韧性差,难以剖成很细的篾丝,多用来编制大型的竹篾制品。

为了在篾制品中织出花纹和图案,也为了让篾制品更加耐用,所以还有一道特殊的工序,就是将篾进行九蒸九晒。

篾匠 陈祥庞:煮这个里面的篾,这种白色的篾,也是通过煮。不然黑篾多年不坏,白篾就坏了,必须两个同时都保持到放多年都不坏,整个作品都要通过九煮九晒的这个工艺流程。

陈祥庞劈篾,师傅郑玉庭就织篾,看似简单的一个字,却要花费很长的时间。现场20分钟,一个织有“祥”字的篾制品就已完工。在大家看来,编织的成品虽然很奇特也很好看,可其中也有不小的难度。

篾匠 郑玉庭:难度最大的,特别是编生僻字,你先要用笔,在纸上把它组合合适。要像绘图一样,把它绘下来。它这个是有限制的,好比这个框框,这样画几笔,要规划起来,再就把它组合起来,成那么多的笔画。

我们看到靠在墙壁上的还有不少作品,其中一副织有文字的作品特别吸人眼球。

篾匠 郑玉庭:这是总书记说的话:这叫“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再就是我们县委书记说的:“秘境巴东、干净自强”。

篾匠 郑玉庭:这个是编的普通的,是“招财进宝”。这个要转着转着看,像时针一样,这是“招”,这个就是“财”,这个“进”字好认,基本上没转,这个是“宝”。

郑玉庭和陈祥庞的手艺让人称赞,现场也吸引了不少人来“围观”,可尽管如此,他们内心也充满担忧,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工艺品替代了原来的传统工艺,他们希望类似的民间文化不被淹没,而是将其不断传承下去。

(记者 严玉玲 实习生 王璇 责任编辑 谭雪梅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